前陣子,剛看完走路,也是一種哲學。其實, 我曾經對這本散文集有那麼一丁點不耐煩。畢竟在圖書館寄信來催還書,一天到晚窩在櫃檯不得出行,又沒有經歷過書中舉例的哲學家們所走過的風景,心不靜又不能融入的情況,真的很想把書給仙還了,下次再借。
不過在五月唯一連續休假的第一天,仗著白天睡飽飽,晚上精力過剩、心情還算平靜的情況下開始讀了下去,總算是在兩個晚上內讀完了。唯一的損失是第二天睡到中午,完全打亂出遠門的計劃。

    本書想要敘述的是,如何透過走路這種單調的行為,把人的心靈從繁雜的社會中抽離,使人的身心與環境融入在一起,藉此尋求心中的本我,思索出更多所得,不管是哲學見解還是文學創作。

    其實,我平常似乎也是這麼做,每一次的出遠門,其實不是自己拍照打卡,而是一段與自己內心的對話,不管是幹譙某個王八蛋、質疑命運的不合理、幻想某個新的規劃,都是在步行之中完成。在車上搭乘容易令人昏昏欲睡,騎車時是不敢有所妄想,畢竟不想一個不小心賠上小命。反而走路是一種可以把風險放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,一種即使出問題也只是扭到腳這種問題不大的傷害(當然,下坡除外)

    在大學的時候,有時會半夜沿著校園奔跑,沖過有時會有大蛇跑過、無車無人的大斜坡,穿過一排泛黃宮燈的唐式建築教室群,在海盜砍過同夥、現在是操場的地方一圈,再回到住的地方吃個肉圓,吃完後老闆還會問你要不要家湯。

     又或是心情正憂鬱之時,也是繞一大圈,走下暴雨會成為瀑布的克難坡,沿著淡水河岸走到渡船頭附近的階梯,看著河水漲退潮,讓心情隨著浪花打在壁上一陣子。然後步行上重建街,那時木偶戲館還在那,總是會跟顧館的阿姨聊幾句。

    特地安排出外的行程,尤其是唯有租摩托車或腳踏車的時候,只能依靠步行從下車處走到另一個上車處,這種可能只是沿著公路到下一站,也有可能是直接翻過一座山。如果天氣好的話,通常會讓心情特別暢快。不管是一望無際,海洋與天空連成一片的廣闊,或者是參天大樹包夾住的林蔭小道,真的是可以令人融入于此美麗之中,去做更多的思考。

    於是,我終於勉強驗證了書裡面舉的每一個感覺,也許我該存一筆錢,去走過這些哲學家或詩人走過的道路。然後,在把書還給圖書館後,看有沒有人在二手書店把這本書釋放出來。

liaoe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